米开朗基罗嘲笑达芬奇不会雕塑 被人嘲笑不会画画

2017年04月18日 11:38 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狂傲的米开朗基罗曾嘲笑达芬奇不会雕塑,然而也有一个人嘲笑米开朗基罗不会画画。这个人就是西班牙巨匠埃尔·格列柯。

当然正如米开朗基罗凭着自己出神入化的雕塑技艺对达芬奇的讥讽一样,格列柯对米开朗基罗画画水平的嘲弄如出一辙,都是天才之间的较量,因为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足以让艺术界的晚辈们望尘莫及。

《基督被剥去圣衣》,格列柯

不过埃尔·格列柯的名字相对低调,因为他不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重镇意大利,而是主要待在与意大利隔海相望的西班牙,发展出了自己独具表现力的画风,成为三百年后德国表现派先驱得以汲取的营养,也影响了二十世纪一众派画家:塞尚,马奈,毕加索,波洛克。。。

《净化圣殿》,格列柯

塞尚作为现代绘画之父,是第一个认识到埃尔·格列柯绘画中内在结构形态的人,也让他成为立体主义的先驱。毕加索则是在蓝色时期,创作《亚维侬少女》时,在他好友Ignacio Zuloaga在巴黎的工作室里,研究了埃尔·格列柯的《揭开第五印章》。

《亚维侬少女》,毕加索
《揭开第五印章》,格列柯

埃尔·格列柯本名多明尼科士·底欧多科普洛斯,出生在希腊,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在西班牙被称为外来的画家或是“希腊人”,埃尔·格列柯(El Greco,El在西班牙语类似于英语里的the)就是“希腊人”的意思,后来这个名号也就被叫开了。

《圣马丁与乞丐》,格列柯

他在故乡堪底亚巿度过了约二十年的光阴,这个保存了纯粹拜占庭美术文化的地方最先融入他的创作基因,后来去往意大利拜入威尼斯画派的提香门下,汲取色彩搭配的技巧,之后在罗马又染上了样式主义的夸张表现,熔炼的风格独成一体。

《拉奥孔》,格列柯

最后,这位希腊画家选择西班牙成为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关于他前往意大利的原因,一说是1576年师父提香因黑死病去世,因为就在这一年,他出现在了西班牙托莱多。

而就在托莱多的圣托美教堂的门廊右边墙上,静静地躺着这位巨匠的代表作《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

这幅画源于一个中世纪的传奇故事:奥尔加斯伯爵是托莱多的名绅,虔诚于教会事业,给圣托美教堂捐过大笔财产。1312年,按照他生前的遗愿,要埋在这个教堂内。但举行葬礼时,发生了惊人的圣迹:天国派了两位圣徒——圣斯蒂芬与圣奥古斯丁——从天而降,亲手为他埋葬,把他的尸体送还大地。

格列柯在画中如此安排这幕圣迹:画分两部分,上部是伯爵被召回天国的情景,下部是下葬的场面。下部安放遗体棺材的右侧,一主祭正在人群中虔诚地读着经文,左侧一僧侣低首静思,好像是在与遗体告别。人群被排成密集的列队,组织在画面下方的主要位置上,这是前来吊唁的贵族与来宾,一个个都穿黑色丧服、白色领子,有的表情十分丰富,有的穿梭其间。

站在左边的一个少年,右手背着持一火炬,脸朝向观者,左手指着从天而降的两位圣者,好像要引起观者的注意。这个少年就是画家心爱的儿子霍赫·马努埃尔,长大后也与父亲一起创作。(生于1578年,画此祭坛画时,刚好8岁,据说画家的的作品以此记录创作年代)。

圣奥古斯丁(右侧,一位白髯长者)与圣斯蒂芬(左侧一俊秀少年,其身后右手伸在前面的人就是格列柯本人,每幅作品他都巧妙地把自己画到其中,伸出的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并拢,相当于自己的签名)是全画的中心人物,他们在前景小心地扶着伯爵的穿盔甲的尸体。

从这幅代表作中,能看出我前面提到的格列柯混杂着希腊血统,威尼斯画派色彩和罗马夸张样式的风格,还有一点便是画中人瘦长身形,背景纵深构图,暗黑又明亮色彩透露出的神秘主义。

《圣名之赞仰》,格列柯

这就回到了文章一开始提到的格列柯嘲讽米开朗基罗不会画画。事实上,米开朗基罗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格列柯并不质疑他的艺术造诣,分歧出在两人对待宗教题材的处理。

米开朗基罗对裸体的喜爱是出了名的,西斯廷教堂壁画的大部分裸体绘画就曾被当时的教皇管事嫌弃刁难。米开朗基罗对于上帝的虔诚带有更强的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所以在拥有强大信仰和上帝神圣的前提下,他也不否认人存在的意义和伟大,也才极尽时间与精力,佝偻在脚架上,日复一日的绘制。

《传道者圣约翰的幻视》,格列柯

格列柯对宗教的虔诚情感更加神秘晦涩,他很不喜欢米开朗基罗大量的裸露人体,曾站在西斯廷教堂看着米开朗基罗的壁画说道:“假如是我,不但毋须暴露裸体,还要画得比他好。”还有一次,他的挚友克娄维欧来访,见他正静静地坐在层帘低垂的阴暗房间里,一动也不动,克娄维欧邀他出去散散步,埃尔·格列柯反而说阳光会扰乱他内心的光。

《圣弗朗西斯科和兄弟莱昂对死亡的沉思》,格列柯

最后,我发现格列柯画的法王路易九世和抖森在《空王冠》里饰演的亨利五世简直太像!是不是?

来源:墙艺术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