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昭示香港迎来艺术大时代

2017年04月18日 12:11 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端媒体 作者:翁浩原

编者按:Art Basel盛况落幕,从世界各地涌来香港的有关无关人仕也陆续回巢。然而今日盛况从何而来?五年、十年前的艺术光景曾是怎样?聚沙成海,今日地位又得益于本城的什么?有利也有弊吗?来自台湾的艺评人翁浩原也是赶来目睹盛况之一员,约他所写的访问讲述了以上这个艺术脉络的“香港故事”。而他自言作为台湾艺术来客对香港感到羡慕,当他在香港遇见越来越多前来参展的台湾画廊,不禁反思究竟台湾本土的Art Taipei还是今日台湾进入国际艺术领域的载体吗?而台湾为什么错失良机?

2017 Art Basel Hong Kong 会场。摄:林振东 端传媒3

过去的10年间,香港开始拥有全世界最荣盛的画廊们,而且在过去五年中,各式各样的非牟利空间有如雨后春笋般登场……

“Art Basel Hong Kong终于结束啦!”我和其他几个艺术公关,不经意地跟对方道谢这几天以来的帮助。算一算,除了两个博览会以外,这一周跑了无数的展览、记者会,全城好像只为艺术而绽放一般。许多国际艺术活动也选择在同一个时段,趁着所有艺术人士都在香港的时候,作为宣传的场合,像是M+的年度记者会、设计互联和V&A在蛇口今年10月的新展、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的对谈、洛杉矶美术馆(LACMA)、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 PS1)的酒会和派对,甚至是2018才要举办的雪梨双年展(Sydney Contemporary)也都到了香港来暖身。

其实更简单地说,谁没来香港?艺术博览会的功能除了直接的艺术买卖和交易,对于艺术圈来说,更是媒体宣传、社交应酬、接见顾客,还有讨论未来的计划。虽然艺术博览会每个城市都举办,但能够吸引收藏家,交易做得好,又有交流的平台,综观全亚洲,大约只有Art Basel经营的香港才有这般地位,而这来自于这城市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语言的优势。

2008年以前,香港的艺术光景

回想起2008年以前的香港,亦是觉得没有什么艺术市场,更没有什么画廊要做香港艺术家,当时也没有国际画廊,国际画廊是2008年下半年才开始落脚香港。

现在的光景不是一蹴可几的。要说现在香港的画廊数量已经达到可以群聚,像是中环的毕打行(Pedder Building)、黄竹坑、上环等,以及即将在中环开业的HQueen‘s都是几个热门的地方。但转观2008年以前,香港可没这么多画廊能够走跳。当时,艺术的版图大多聚焦在拍卖行上头,曾担任ART HK(创立于2007年底)总监与Art Basel HK头两年总监的Magnus Renfrew(任天晋)指出,香港当年早就是紧追纽约、伦敦的第三大拍卖市场,但是艺术的光景也是被“拍卖”的形式主导。

当时的主要非营利空间有亚洲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和Para Site艺术空间,而身为先驱的画廊也只有10Chancery Lane和汉雅轩,他说:“也有多数画廊贩售一些用来吸引西方人认为的中国当代艺术,亦有少数的画廊在经营香港艺术家。”因此对于人云亦云的所谓香港是文化沙漠这说法,他并不赞同:“但当时这些艺术光景是非常分离的,二者没有什么交集。”

虽然艺术博览会每个城市都举办,但能够吸引收藏家,交易做得好,又有交流的平台,综观全亚洲,大约只有Art Basel经营的香港才有这般地位,而这来自于这城市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语言的优势。

出生于台湾,1998年来港的艺术地图(Art Map)创办人樊婉贞,回想起2008年以前的香港,亦是觉得没有什么艺术市场,更没有什么画廊要做香港艺术家,当时也没有国际画廊,国际画廊是2008年下半年才开始落脚香港。在那之前,她记得2005年有印度裔Sundaram Tagore的国际画廊,在更之前似乎只有嘉图(Grotto Fine Art)画廊有在做香港艺术家,更没有像现在整座城市都在庆祝艺术。她说:“Art HK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跟政府关系做得好,获得政府的支持,像是贸易投资署旅游局等,当年香港特首还来剪彩。”但那个时候真正来参与的画廊数量还没有现在多,“我们媒体在Art HK摆设的摊位,还有非牟利机构的摊位,都还在会展中心里。”、

2017 Art Basel Hong Kong 会场。摄:林振东 端传媒2

催化剂建构艺术市场生态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10年间,香港开始拥有全世界最荣盛的画廊们,而且在过去五年中,各式各样的非牟利空间有如雨后春笋般登场。对此现象,任天晋认为香港相比内地的言论自由环境助力甚多。此地的低税率、历史中的英国痕迹,也都是优势;更有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无论是在区域中还是国际上都恰到好处。

他说:“Art HK重新帮助香港,让香港成为亚洲的艺术市场中心;同时也让香港,或是亚太地区的艺术家、机构、画廊等,能够在全世界的观众前曝光。它也帮助了区域的画廊重新规划他们的展览。而Art Basel对Art HK的收购和rebranding,带领更大更主流的艺术观众进入,也让这个艺博会从地方最重要的艺术事件,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聚集时机。”

“以前没有人要做艺术家。香港艺术学院出来的学生,以前是没有收入的,现在香港艺术家到处跳槽。”

对此樊婉贞也保持同样的看法,以前香港不是艺术中心,但是凭藉其本来的金融环境,身为经济体系等系统相对最成熟的亚洲城市,接近中国,没有新加坡的极权,这些香港的优势都是令其在国际艺术市场上获得成功与瞩目的条件。而Art Basel选择香港,也是基于这些因素,她说:“迈阿密是无税的天堂,香港也是,中国大陆的富人也都在这里买。”多了收藏家的意愿,市场也就形成了,因此她觉得Art Basel在这一个层面上是正面的,尤其是让念艺术的学生有机会,“以前没有人要做艺术家。香港艺术学院出来的学生,以前是没有收入的,现在香港艺术家到处跳槽。”

六厂基金会总监李安琪在先前访问中亦表示,私人基金会也是在让艺术的基础建设更加完善,因为艺术对于生活有正向的意义,更多的慈善也支持艺术,她说:“城市、创意和资本(City,Creativity and Capital)让世界旋转,这样有了整体的艺术生态,我认为是好的。”

Art Basel也让艺术生态成熟化,逐渐地有保险、仓储、专业服务,多了艺术学院,培养了一批艺术行政者、机构等,大概是对于香港最大的贡献,“但很可惜没有培养到评论,尤其是中文的评论”,樊婉祯感叹地说:“常常找不到作者。”她也表示,这和外国人很支持艺术、欣赏艺术的习惯有关,以前Art HK开幕的时候80%都是外国人,香港人都不会进来,但是Art HK给学生、企业很多票,因为一般来说“香港人没有市场的认知”,但他们营造出的盛会模样,让现在买现场票都需要排上一段时间。

Art Basel 也让艺术生态成熟化,逐渐地有保险、仓储、专业服务,多了艺术学院,培养了一批艺术行政者、机构等,大概是对于香港最大的贡献。

后巴塞尔时代

在Art Basel HK的记者会上,多数人提出的问题,皆与市场有关。他们关心中国经济的疲弱、中国政府对于资本的限制等,会不会影响到整个艺术博览会的运作。博览会的总监Adeline Ooi(黄雅君)表示,除了中国收藏家以外,还有很多国际藏家和机构也会在博览会出现。因此可以推测,靠近中国绝对是Art Basel全球布局和市场的驱使下的决策,但是作为一个国际的艺术博览会,香港依然是保持领先地位。

香港从以往纯粹的艺术交易中心,到现在成为一个平台,除了交易还多了交流。艺术博览会是一个焦点,可以协助文化生产上的国际注意,它提供了一个地方让艺术世界得以繁殖和制造连结,尤其2008年过后大约有30个国际和本地的画廊,开始在香港设点,任天晋表示:“艺博会也可以是艺术产业的基础建设,如你所提及的。”更重要的是香港的艺术家也受益其中,受到博览会的国际访客,他们也探访当地的机构和文化的生产,因此有几个香港艺术家和国外的画廊开始有合作展示他们的作品。

艺术博览会是一个焦点,可以协助文化生产上的国际注意,它提供了一个地方让艺术世界得以繁殖和制造连结,尤其2008年过后大约有30个国际和本地的画廊,开始在香港设点。

逐渐增加的私人基金会,来自于富人的第三代,樊婉祯表示他们不是三代都富裕的,而是后代在国外开始接触艺术和设计,所以可以看见他们对于设计、文创,或是所谓的创意餐厅等充满兴趣,随后开始雇用一些艺术顾问,跟国际连线,像K11就和国际的机构有着许多合作,把这个资源和香港、中国联合,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

2017 Art Basel Hong Kong 会场。摄:林振东 端传媒

逐渐完整的香港艺术光景

只是香港画廊的隐忧,莫过于地产商看上这股潮流,逐渐的加租,最有名莫过于Pearl Lam Galleries(艺术门)林明珠是在毕打行Abercrombie&Fitch进驻后,租金最高点的时候进驻。

这样子的结果其实很简单,在中环的画廊不可能做新晋的艺术家,因为几使全部售罄,依然不会回本。经营年轻艺术家的画廊,藏身在离中环有点距离黄竹坑的工业大厦中,但随着南港岛线的开通,租金的成本势必增加,这对于经营香港艺术家,或是新晋艺术家的画廊来说,可能又是另外一项负担。

但可以期待的是,香港在未来艺术的发展还是有很多的期待。Para Site 和 Asia Art Archive已经是亚洲最知名的非牟利机构;赛马会资助的Old Bailey Galleries将专注于香港艺术家;六厂基金会在明年的第四季,即将搬入荃湾南丰纺织六厂的永久空间;还有有朝一日会落成的M+等,逐渐让艺术的生态体系完整。

当然,艺术学校的增加,除了出产艺术家之外,也让他们可以进入行政体系,为艺术服务。Art Basel HK充其量是一个交易的市场,但所带来的影响,不完全只是金钱的往来,但生意的背后,是有全盘的考虑,毕竟赔钱的生意没人做,造就了香港成为亚洲艺术市场的中心。

台湾为什么错失良机?

香港艺术的蓬勃发展和国际脉动的结合,对我作为一个来自台湾的艺术工作者,自然是感到羡慕。台湾的艺术产业发展甚早,有着成熟的市场、艺术大学、画廊先驱、非营利空间、各式各样的美术馆,更有许多资深的收藏家,还有全亚洲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博览会——台北艺术博览会Art Taipei。

但是 Art Taipei和Art Basel不同的是,Art Taipei并不是由公司经营,是由画廊协会经营,而协会长久以来以不团结闻名,让台湾逐渐在国际上被边缘化,有的画廊甚至不再参加。从越来越多的台湾画廊到Art Basel和Art Central参展,就能得知,台湾画廊渴望和国际接轨,而Art Taipei原本提供的国际功能已不在。

但是Art Taipei和Art Basel不同的是,Art Taipei并不是由公司经营,是由画廊协会经营,而协会长久以来以不团结闻名,让台湾逐渐在国际上被边缘化,有的画廊甚至不再参加。

就在台北错失良机后,新加坡凭着Art Stage Singapore(登陆新加坡艺术博览会)再度获得聚光灯,而新加坡政府也极力和博览会合作,让较晚起步的新加坡能够成为东南亚艺术的平台,加上前年落成的新加坡国家画廊,让完整性更高;更不用说去年的上海,前所未有的021上海艺术博览会,政府色彩浓厚的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合办,再加上上海双年展,私人美术馆开幕,让上海前所未有的得到瞩目。不过,上海代表的是中国无限宽广的的市场,而香港是走入国际,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定位还是不同。

香港带着市场的本质,催化了艺术产业;台北有着成熟的艺术产业,但是缺乏和国际的接触,是为短处。不过逐渐将亚洲色彩作为主力的Art Basel HK,也许提供了台湾艺术圈和国际互动的一座桥梁,借由香港的国际化,走出亚洲。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