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现金社会”的喜与忧
作者:王阳
用数字货币取代纸质货币的“无现金社会”,已然离我们越来越近。但能否惠及更多社会群体,避免各种支付和泄密风险,实现“用上去无忧”,还需要在现实操作中提前考量。
[编者按]
前不久,有两名男子从外地来到杭州抢劫,抢了三家便利店。但由于现在消费者多采用无现金支付,所以便利店里现金很少,两名男子一共才抢到两千余元,算上路费和工具费,竟然“亏本”了。
这则颇有喜感的新闻,实际上是“无现金社会”——这个社会发展重大议题的现实表象之一。随着移动支付在中国的迅速崛起,现金在生活中日益式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网友认为现金已不是生活必需品。还有预测认为,五年后,中国将进入无现金社会;十年后,中国所有城市都将成为信用城市。
无现金社会也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热议的话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有多位代表委员指出,无现金化能够为人们生活带来各种便捷,对推动新经济发展也有巨大潜力,因此呼吁从国家层面重视并推动无现金社会建设。
用数字货币取代纸质货币的“无现金社会”,已然离我们越来越近。但能否惠及更多社会群体,避免各种支付和泄密风险,实现“用上去无忧”,还需要在现实操作中提前考量。
“无现金”的杭州,智慧政府正在形成
阿新和阿旺,一对表兄弟,年纪二十出头,嫌打工赚钱辛苦,心生邪念来杭州抢劫,在某个凌晨出手,却不料连续抢劫三家便利店只抢了两千余元,最后一家店里更是只有几十元零钱……算上路费和工具费,这对表兄弟竟“亏本”了,被抓获后,他俩郁闷地说:杭州怎么没现金啊?
这不是段子,而是发生在今年3月底的一则真实新闻。
杭州,一座不用带现金就能出门的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甚至全世界最大的移动支付之城。研究显示,在全国337个城市中,杭州的移动支付无论从普及率、覆盖广度、服务深度等方面都超过北上广深,排名全国第一。现在,作为移动支付巨头支付宝的“家乡”,杭州被寄予了更高的目标——无现金城市。
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整个城市的“脱胎换骨”和政务的锐意变革。
随着浙江对行政事务“最多跑一次”要求的提出,不仅仅是商家要做到无现金交易,公共支付也正在向无现金化靠拢。早在2014年,浙江就率先开始建立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平台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整合了线上线下各类支付渠道,应用范围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
交通违法缴款、学费、考试费、停车费、社保费……以前需要特地跑到相关单位缴款的收费项目,如今通过手机或电脑就可以轻松缴费,这就是“指尖上的公共服务”给市民带来的改变——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截至今年3月底,社会公众已通过浙江公共支付平台办理公共款项缴纳业务约1500万笔、缴纳资金达45亿元。据悉,在不久的将来,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都会纳入这一统一的公共支付平台。同时,医院等行政事业单位也开始支持移动挂号和支付,帮助患者大大缩短排队时间,提升就医体验。近日,嘉兴成为浙江省内第一个可以使用医保移动支付的城市。
在这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整个社会和政务都在变得更互联网化、更便捷,智慧城市开始落地生根,信用社会正在崛起,在网上衍生出了社会生活生态圈,全天候在线的智慧政府正在形成。
杭州有望打造无现金城市,固然有支付宝“家乡”的先发优势,但更大的底气还在于,杭州乃至浙江全省提出的一系列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从“四张清单一张网”到“最多跑一次”,都是实实在在从公众需要出发,关注“痛点”和“痒点”,是政府有“互联网思维”的体现。
有人将其总结为,无现金化既是支付规则的重新制定,也是办事规则的重新制定;是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变;是城市文明的蜕变,同时也是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
如今,无现金化俨然已经成为商业发展的新趋势,并慢慢渗透到中国的各个城市和角落。近日,央行相关报告显示,2016年银行卡发卡量、存款、转账等各项服务均高速增长,但取现业务却出现了下降。与此同时,POS机增长创五年最低,尤其是2016年第四季度,POS机数量甚至出现负增长。
然而,在无现金城市的推进中,无现金场景仍未全面覆盖,“互联网+政务”在东、西部的渗透度和普及度参差不齐,从移动支付的普及,到无现金社会的来到,其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而这个距离不是一个地方政府或者一两家企业可以快速拉近的,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来搭建上层建筑,而且要特别关注那些“跟不上”的群体,也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张璇、张遥)
“无现金社会”如何实现用起来无忧
“扫一扫”完成转账、节约社会资源、杜绝假币坑人、减少疾病传播、甚至可能降低犯罪率,完全实现数字货币取代纸质货币的“无现金社会”,确实“看上去很美”。但是,越来越近的无现金社会如何实现“用上去无忧”、真正趋利避害,不仅是理想照进现实的跨时代问题,也是有关部门和企业需要提前考量、防微杜渐的。
易被忽视的“不适者”
无现金社会已然在路上,但是否所有人都欢迎、都适应,依然是个问题。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就表示,中国有近14亿人口,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且中国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大,如果全部改成电子货币,很多人不一定能学会。
60岁的济南市民董先生告诉记者,对年龄偏大且不会新科技的人来说,所谓的无现金社会离他们就太远了。前不久,他想参加某超市的优惠活动,被要求必须手机支付,让不会用的他非常失望。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无现金社会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对信用卡及移动支付手段的可靠性存有很大的不信任感,还有的不会使用移动支付,需要针对性地拿出切实可行的宣传推介、指导使用等办法来推动老年人使用。否则,无现金社会的便利会给另一类人群带来不利。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宋科表示,农民、老年人、孩子以及其他低收入、低知识水平和低信息技术接受度的人群大量存在,会受到新支付技术的排挤,失去分享高效率金融技术的机会,如果应对不当,可能导致新的社会不公平和贫富分化,这与我国当前大力推动的普惠金融发展导向不符。
支付安全如何真“靠谱”
北京市民程志前不久刚刚遭遇了社交媒体盗号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他说,“我的一个第三方支付软件是绑定社会媒体账号的,这下子被别人把电子钱包里的钱都刷掉了。”
据了解,像这样由于社交媒体盗用、短信木马链接、骗取验证码等手段而造成的电信诈骗,已经成为许多人使用移动支付时的隐忧。有学者介绍,我国的无现金支付技术还存在不少安全漏洞,身份证与手机验证码的安全验证技术并不能完全保障无现金支付的安全性。
一位基层经侦警察告诉记者,犯罪分子利用安全漏洞盗窃或伪造他人身份,无现金消费者往往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账号已被破解,钱款也在网络世界里瞬间消失。反之,现金却是相对安全的。
“由于电子支付的每一笔交易都能被追踪,这极易导致个人隐私受到侵犯。事实上,近年来不断攀升的电子支付和网上银行诈骗案发率,即是全面实现无现金社会必须面临的挑战。”刘俊海说。
山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建议,监管部门须用制度、技术和法治建立起风险防控体系,搭建令消费者放心的“安全网”,提升无现金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首先,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实时、动态的安全监控和预警机制,同时,网络技术服务商应筑牢防护墙,提供安全支付环境。其次,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保障公民的隐私安全和账户安全,有效减少隐私泄露和经济损失,要依法严惩利用移动支付通道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去现金化将是个长期过程
专家学者介绍,在信用货币时代,一国或者地区的货币当局出于安全和成本的考虑,普遍希望能够减少现金的使用。去现金化客观上是一个需求推动的过程。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银行卡、电子货币、网络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等的兴起,全球范围内去现金化进程不断加速。委内瑞拉、印度等国家的废除纸币的行为就是其中的极端案例。
宋科认为,“去现金化是一个逐步减少现金使用的长期过程,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理想状态的无现金社会很难实现。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完全进入无现金社会的条件。”
他认为,对于央行而言,一方面出于反洗钱、反腐败、防诈骗、降成本等目的,除了传统的技术创新之外,需要主动加快去现金化进程。比如,近来央行加大力度推进数字货币的研究,而且已经取得不小的成果。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的迅速发展也迫使央行被动减少现金的投放,客观上推动了去现金化进程。
在这过程当中,主要问题在于:首先,数字货币依托的底层技术尚未大规模运用,需要在安全和实用性上多下功夫;其次,新支付媒介的出现客观上需要对现有的交易、清算和支付系统进行重新改造,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尚需时日;最后,流通中现金的减少甚至消失,会对现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形成冲击,但是究竟能有多大影响,难以把握。
“加之新支付媒介的出现很难在短时间内打破居民现有的现金交易习惯和交易网络,而且,如果全面实现无现金化,居民和企业将失去通过保留现金来应对可能出现的负利率对本金的侵蚀。这也会形成对无现金化进程的排斥。”宋科说。(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张颖倩 SN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