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
她是杨绛先生的三姑母,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却又是鲁迅笔下“害死”刘和珍的人,她是谁? |
|
A:
|
她就是杨荫榆,江苏无锡人,曾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她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浓墨一笔,并非因为教育家身份,而是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剑指杨荫榆,称她是“广有羽翼的女校长”。 然而,离开学校后,杨荫榆多次用一己之躯保护妇女儿童,最终惨死在日军枪口下。杨荫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通过她的一些生平事迹更进一步的去了解一下吧! |
新兴女性
小姐婚事:逃离夫家轰动无锡城
杨荫榆是著名学者杨绛先生的姑母。
在无锡市档案馆,无锡市文史研究者夏刚草展示一本旧黄的小薄书,即杨绛先生所写《回忆我的姑母》。1884年,杨荫榆出生在无锡一个书香之家。兄妹六人,她排行老五。杨绛回忆,这位三姑母“皮肤黑黝黝的,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时两嘴角各有个细酒涡,牙也整齐。她脸型不错,比中等身材略高些”。在父母眼中算丑的,所以并不得宠,自然有些愤愤。
年芳十六七,还是少女的杨荫榆就做出了一件“离经叛道”、惊动无锡官府的事。她母亲只顾门当户对,将她许配给了一个“老嘻着嘴,嘴角流着哈拉子”的低能大少爷。
杨荫榆过门后发现真相,抓破姑爷的脸,反抗强硬的婆婆。逃出夫家惊动官府,最后经人调停赔偿才算了结。女师大的后身——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者王淑芳,也因此称杨荫榆为“反封建争女权的新女性”。此后,在杨绛父亲的支持下,她先后就读苏州景海女中、上海务本女中。1907年,23岁的她考取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女孩读书尚是罕事的年代,她彻底走上知识女性的道路。
赴美留学:师生到车站挥泪送别
扬子晚报记者在采访期间获悉,无锡市长期从事杨荫榆研究的作家薛镇歧,前不久前往台湾寻找相关记录,在台湾大学图书馆找到北师大王淑芳为杨荫榆校长写的一篇传记,提供给无锡档案馆。
传记中称,杨荫榆第一次与女师大结缘是1914年,当时还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高师”)。从日本归来的她,担任理化教授兼学监主任。传记里记载了杨荫榆做学监的工作总结,对学生起居、着装、交友都有要求,“回校按时,出入必告……不饰金珠,不穿绸缎”。
4年后的1918年,杨荫榆被选送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修教育学。临行前,很多女高师的师生到车站挥泪送别。侄女杨绛目睹了难分难舍的全过程,“一位老师和几个我不认识的大学生哭得抽抽噎噎……三姑母站在火车尽头一个小阳台似的地方,也只顾拭泪”。很多学生都送礼留念,杨荫榆多年来珍藏。在美求学阶段,她仍与女高师学生通信勉励。同时她自己也勤奋刻苦学习,还被推选为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
杨绛先生在忆文中也说,“那天也许是我三姑母生平最得意、最可骄傲的一天。她是出国求深造,而且她还有许多喜欢她的人为她依依惜别”。的确如此,1924年,杨荫榆再次学成归来,做女高师校长。
下课校长
开除许广平刘和珍,引发“女师大风波”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1924年春,满腹学识的杨荫榆被当时的教育部长章士钊任命为女高师校长。同一年,女高师升格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当时国家动荡,女师大的部分学生频繁参加社会活动。杨荫榆要求学生只管读书,反对上街游行,成了积极学生的敌人。
据薛镇歧研究,双方首次公然对立是1924年秋天。新学期开始,但一些同学没有按期到校,杨荫榆决定对几个迟到的学生作退学处理。这个决定,遭到了“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公开反对,其中就有鲁迅后来的夫人许广平。此后,女师大分为支持校长和反对校长的两派,双方的矛盾不断积累。
1925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准备北伐,各种学潮不断。女师大里的学生,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驱羊运动”。这个“羊”,就是女师大时任校长杨荫榆。鲁迅当年写的《女校长的男女的梦》,称“杨荫榆对付反抗她的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们,听说是先以率警殴打,继以断绝饮食的”。
1925年1月,学生自治会上书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但未获支持。5月7日的“国耻纪念日”上,杨荫榆上台演讲,被嘘声轰下台。当天下午,杨荫榆开除许广平、刘和珍等6名学生。搅动北京高校的“女师大风波”旋即爆发。
辞职半年后,惨案爆发刘和珍遇难
矢志以女子教育为职责,毁之劳怨,所不敢辞……维持之于今日者,非贪恋个人之地位,为彻底整饬学风计也。——杨荫榆《辞职感言》
1925年5月12日,鲁迅撰写《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认为杨荫榆开除学生是溺职滥罚,“杨荫榆一日不除,即如刀俎在前,学生为鱼肉”。
随后,学生用封条封了杨荫榆的办公室,并派人把守校门,杨荫榆只能另找地方办公。再往后,学生冲出了校门,周作人、马裕藻、沈尹默、钱玄同等7人在《京报》联名支持女师大学生。
当年7月,学校放暑假,一部分坚持斗争的学生决定留校。杨荫榆开始采取强硬措施,以修缮校舍为名,令全体学生搬出,并解散学生自治会,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部,国文系三年级和教育预科一年级。王淑芳在文中称,学生不从,很快又来了其他学校的“援兵”。8月初,教育部下令解散女师大,并有巡警进入,以断水断电驱赶学生。学生拼死护校。
1925年8月4日,杨荫榆在《晨报》上发表了《辞职感言》,“矢志以女子教育为职责,毁之劳怨,所不敢辞……维持之于今日者,非贪恋个人之地位,为彻底整饬学风计也”。
杨荫榆黯然离开北京前往苏州投奔二哥,也就是杨绛的父亲。当年8月中旬,章士钊作出了再次激化矛盾的决定——停办“女师大”,在原址上重新成立国立女子大学。8月22日,章士钊指派50名警员驱赶学生。坚守学校的骨干刘和珍、许广平等13人被拖出校门,当局强行接管学校。
1926年爆发的“三一八惨案”中,刘和珍等学生惨死于段祺瑞政府的枪下。当时,杨荫榆已离开女师大半年多。
不屈义士
保护乡邻激怒日寇 被抛进河里射杀
杨荫榆到苏州后继续从事女子教育,还倾其所有开办了“二乐”女校。
据杨绛先生回忆,1937年,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杨荫榆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对方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帮四邻要回被抢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杨荫榆家。
见杨荫榆日语流利,日本人请她参加“维持会”,遭到杨荫榆的断然拒绝后,遂对她动了杀机。1938年1月1日,两个日本兵到杨荫榆家,把她哄出门。走到一座小石桥上,一个兵突然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杨荫榆在水中挣扎,日本兵又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
后来一个木工把水里捞出来的遗体入殓,但临时凑合的棺木太薄,家属领尸的时候,已不能更换棺材,也没有现成的特大棺材可以套在外面,只好赶紧在棺外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19年,杨荫榆和杨绛的母亲同日下葬。“我看见三姑母的奇模怪样的棺材,木板是仓猝间合上的,来不及刨光,也不能上漆。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研究者薛镇歧和王淑芳都承认,面对学生运动,杨荫榆不当地采取了强硬措施,“在那个背景下,任杨荫榆有天大本领,悲剧也难免”。几十年来,如杨绛先生言,“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杨益群 蔡红 徐杰 季志豪 扬子晚报记者 陈婧)
选自:读书-人物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