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期是育龄女性每个月经历一次的时期,那么,
排卵期有什么症状
?排卵期的女性一般会感到食欲下降、更富精力、性欲提高、白带增多、体温升高等,排卵是受孕的前提条件之一,排卵期的症状具体为:
1、 食欲下降: 女性在排卵期里,食欲会有所下降,有研究表明,排卵期是一个 月经周期 女性食量最低的时期。这是因为体内激素的影响,让排卵期的雌性动物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寻找异性交配上,从而更少关注寻找食物。
2、 更富精力: 精力旺盛是排卵期女性的另一个症状,这也是遗传自人类的自然本能,即为了能够成功地将异性吸引,从而女性会表现得更加有精神,更希望表现自我,吸引到异性。
3、
性欲提高:
排卵期也就是说发生排卵,这时候的女性性欲会显得更加旺盛,排卵期怀孕几率相对平时很高,因此如果希望怀孕的女性,在排卵期这种性欲高涨症状特别明显。
4、 白带增多: 白带是女性的在排卵期的阴道分泌物,在排卵期,女性白带会有增多的症状。一般排卵期女性的白带,正常情况下是没有气味,是一种微酸性的粘稠物质,具有湿润阴道、排泄废物、抑制病原菌生长的作用,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5、 体温升高: 排卵期女性的体温会比平时有所升高,不过不过有测量基础体温, 排卵期体温 变化不明显,一般在0.5摄氏度左右波动。加上体温受到外界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不依靠温度计,不对体温进行长期测量,一般并无法察觉到体温的变化。
6、 抵抗力下降: 排卵期女性抵抗力会有所下降,因此要注意预防病菌感染。在排卵期,女性的阴道粘液会变得稀薄,这是为了让精子能更容易地通过从而增大受孕成功的机会,与此同时,女性的鼻腔粘液也会减少,这就增加了细菌侵入人体循环系统的机会。
7、
排卵痛:
月经期有“经痛”,排卵期也有“排卵痛”。有些女性在月经周期前14天左右,会出现一侧下腹轻微疼痛,有时只是隐隐约约的不适,也有极少数女性疼痛十分明显。这种痛被称为“排卵痛”,通常疼痛持续1-2天后消失。
8、 出血: 在排卵期,部分的女性会有阴道出血的症状。这是因为体内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得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性的阴道出血,也称为 排卵期出血 。如果出血量少且持续时间少于7天,则为正常的生理症状。
出现以上的症状,初步可以判断自己是否在排卵期,不过并不能确定排卵日。女性每个月只排出一个卵子,排卵当天为排卵日,而排卵期大约为14天时间,在
排卵期同房
并不一定怀孕,而在排卵日受孕的概率要远远大于排卵期受孕的概率,在排卵日前2天同房,受孕几率会相对高一些。
排卵期 前有什么症状?女性 排卵 期到来之前,会发现身体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常见的排卵前症状有体温上升、宫颈粘液变稀变透明、宫颈口张开等。排卵期前的症状具体为:
1、体温上升: 在排卵期即将到来的时候,女性体温会有所上升,这是因为体内激素波动影响了女性体温调节中枢。一般采用基础体温测量法,在保证前天晚上 睡眠时间 多于6小时,在第二天早上就利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如果发现当发现体温已经连续三天高于前六天时,则表示排卵期已基本结束了。
2、宫颈口张开: 月经 期间,由于受到性激素的影响,宫颈可能会发生三方面的变化:
(1)经期刚结束时,宫颈位置低于盆腔;
(2)当排卵期临近,宫颈由阴道口向上提升,变得像海绵一样柔软,宫颈口开始张开,在排卵时张开到最大程度;
(3)排卵期结束后,宫颈回到原来的位置,变得坚硬,宫颈口关闭。
3、宫颈粘液变薄变透明: 排卵期前,女性的宫颈粘液也会发生变化。在排卵期前,女性可在小便前后用卫生纸擦一下阴道,仔细观察一下阴道分泌物。一般情况下,排卵前,宫颈粘液会变得透明、潮湿并富有弹性,十分润滑。这样的变化,是为了能让男性精子更加容易穿过这层粘液,实现受孕,因此, 排卵期同房怀孕几率 较高。等排卵期结束,阴道又会变得干燥,粘液也变得粘稠、不透明。
排卵日 一般发生在女性下一次月经第一天到来的前14天。排卵日有什么症状?排卵日的女性,基础体温会有所下降,宫颈粘液分泌增多,部分女性感到有排卵痛。进行合理 同房 计划,尤其在排卵日前2天同房,能提高受孕几率。排卵日的症状主要为:
1、基础体温下降。 排卵期 到来时,基础体温会出现上升,但是到了排卵日,女性体温就会出现突然下降,接着在第二天,体温会恢复上升。通过基础体温的变化能判断排卵日,从而计划同房时间,提高受孕几率。
2、宫颈粘液分泌增多。 女性在排卵日,会观察到宫颈粘液非常稀薄并且透亮,分泌量也多。在 月经周期 的前半期,宫颈不分泌黏液,外阴也十分干燥。此后宫颈分泌少量粘稠而不透明的黏液。在排卵即将发生前,随着 雌激素 的出现,黄体生成素黄体素分泌达到高峰值,宫颈黏液变得稀薄、透明、清亮,量也增多。排卵日症状在这一点上较为明显。
3、排卵痛。 排卵痛并不是每个女性都能感觉到的。女性在排卵日来的时候,下腹会有些疼痛,这点要相对人群而言,有部分女性是察觉不到排卵痛的,但有些女性的排卵痛却非常明显,当排卵的时候,腹部会有较明显的疼痛感,非常容易察觉。因此,需要根据女性具体的身体情况来判断。
排卵期出血 ,即在月经中期出血,一般出血量较少,发生在两次正常月经之间。 排卵期出血症状 主要是 子宫出血,一般情况下出血量少,有的仅为咖啡色分泌物,有部分女性只有点滴出血,很快就干净了,或为 白带 中夹着血丝,量都不是太多。有的女性有出血症状,持续时间为几小时,或2-3天后自行停止。最长不超过7天。这是正常的生理症状,不需要治疗,会自行恢复。
排卵期
出血也可能有病理性排卵期出血。如果发现排卵期出血量多,且持续时间超过7天,则需要到医院检查是否因为疾病引起,例如可能是
阴道、宫颈、
子宫内膜
及卵巢的病变
引起。如果发现有异常的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并对症治疗,以免影响了以后的生育。
排卵期白带 症状主要可以观察到 白带增多 、颜色更加清亮、更稀薄而富有弹性。 排卵期 白带症状的变化,象征着排卵期的到来,从而判断是否已经处于排卵期,这时候同房,能够提高受孕几率。如果夫妻还没有生育计划,则要避免在 排卵期同房 ,以免会受孕。
排卵期白带症状发生变化,这是由于体内 雌激素 水平升高,促使宫颈腺体的上皮细胞增生,宫颈粘液的分泌量增加,粘液中氯化钠含量增多,能吸收较多的水分,使女性的白带在接近排卵期的时候会变的粘液,并且变的更加清亮,而且滑润富有弹性,就像鸡蛋清一样的状态,并且有拉丝度高和不易拉断特征。在出现这种粘液的最后一天,在48小时之间是排卵日。
排卵时,白带是透明的,用手指拉开时会有牵丝的感觉,这是排卵日前后的信息,也就是相对怀孕几率高的时期。排卵期之后,经过4天以上到下次月经前,则是怀孕几率低的黄体期。
排卵期 应注意什么?排卵期的女性,身体抵抗力会下降,这时候的女性要做好防护措施,以防感染病菌,导致身体生病。另外,如果没有生育计划的夫妻,在排卵期间就要做好避孕措施,因为排卵期怀孕几率会相对高很多,当然,如果有备孕计划,那么夫妻就选择在 排卵期同房 ,能够提高受孕几率。排卵期应注意事项有:
1、注意个人卫生: 要有自己专用的毛巾,尤其在排卵期不能使用他人的毛巾,以防受到感染。在淋浴时用流动的水清洗私处。
2、清洗下部: 每次排泄后,最好养成用温水清洗的习惯,以免肠道细菌趁机拐入阴道,引起炎症。
3、喝足够的水: 天天都要饮用足够的水,这样可以减少在尿道滋生的细菌。
4、勤换干净内裤: 平时分泌物很多时,可以用吹风机调成温风在洗完澡后吹干阴部,洗完澡后要在阴部较干之后再穿内裤。现在也有不少人在家中只穿裙子不穿内裤,或是睡觉时不穿内裤,这对阴部是比较好的,能让它有透风、干燥的机会。但卧具要经常更换,保持清洁。最好穿着吸收力强且透气的全棉内裤,在炎热的季节,最好不要穿紧身裤袜,在公共场所落座时尽量不穿着超短裙,避免让内裤接触座位。
5、注意避孕: 如果还没有计划生宝宝,那么夫妻两人就要注意在女性排卵期里做好避孕工作,例如试用 避孕套 、服用 避孕药 等。
6、注意异常症状:
如果有
排卵期出血
多等异常的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确诊是否因为疾病引起,检查是否有宫颈、卵巢、阴道等疾病,如果有,则要尽快治疗,否则容易耽误治疗,容易影响正常怀孕。
相关知识点
排卵 | 什么时候是排卵期 | 排卵期计算 | 排卵期有几天 | 排卵期白带 | 排卵期出血症状 | 排卵期体温 | 促排卵 | 有排卵为什么不怀孕 | 排卵后几天着床 | 排卵日 | 怀孕了还会排卵吗 | 不排卵怎么办 | 不排卵是什么原因 | 促排卵的方法 | 怎么知道排不排卵 | 不排卵 | 排卵期同房 | 排卵障碍 | 不排卵的症状
相关文章
相关专家解答
高羽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产科 副主任医师
相关网友问答
相关产品排行榜
相关词条 804
2016全面放开二胎 | 计划生育新政策 | 生男生女早知道 | 生男生女预测 | 怎样生女孩 | 双胞胎的形成 | 准生证 | 痛经 | 叶酸片什么时候吃 | 二胎新政策 | 不孕不育 | 叶酸 | 月经期间吃什么好 | 取环后注意事项 | 安全期 | 怎样才能怀孕 | 受孕过程 | 生男孩月份 | 受精卵着床 | 什么时候是安全期 | 如何快速怀孕 | 人工授精 | 生男孩的科学方法 | 生男孩的秘诀 | 孕前检查 | 清宫图生男生女表 | 最佳生育年龄 | 卵巢囊肿 | 试管婴儿费用 | 计划生育 | 碱性食物 | 酸性食物 | 怀孕前的准备 | 试管婴儿 | 月经不调 | 月经量少 | 叶酸 | 艾滋病 | 宫寒 | 卵巢早衰 | 结婚证 | 异卵双胞胎 | 龟头炎 | 蚕豆病 | 雌激素查询引导
孕育周刊 从怀孕到生子,各种知识全搜罗。 母婴检查 列举检查项目、时间、注意事项。 疾病防疫 多种母婴疾病护理及治疗全解读。 营养饮食 孕育饮食宜忌、营养功效供你参考。 保健护理 怀孕、产后、育儿保健护理知识。联系编辑:
联系邮箱: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