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武侠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与真实历史的差异

(2017-04-17 11:24:10)
分类: 茶余饭后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是武侠世界里, 金庸 小说著作名字的趣联。

纵观老夫子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老夫子对历史的爱好,尤其对少数民族情有独钟,满、蒙、苗、藏,回几乎无不涉猎。

对元明清的时间轴也相当熟稔。

但,金老夫子所说的‘历史’是历史吗?他笔下那些爱恨情仇,俊男靓女,王公大臣是否都有其人实际呢?

两个字:呵呵;

三个字:真不是;

四个字:真假参半。

一句话:那些,只不过就是小说,而已。

《飞狐外传》


这里的福康安是书中很重要的线索人物,而且与真实的福康安已经相差不远:精明强干、心狠手辣、风流凉薄。

假如历史上侠客们的武功真有小说中那么强大的话,那么福康安召开天下掌门人大会,单靠几只玉杯就能挑唆天下武林人士内斗,这一计实在是厉害毒辣之极,而且也真的确保了朝廷几十年安定。

但回过头来,那些侠客也不见得有多少远大志向,比起名利来,家国天下气节修为都只是装点在门面上的一些雕花罢了。

《雪山飞狐》

书中并无历史人物出场,但书的基础背景却是闯王李自成。以书所述,他兵败九宫山后其实没死,而是出家了。但出家后既没继续组织反清,也没干出什么别的大事,只是留下了一张地图、一把军刀、一堆埋在冰里的金银珠宝、还有胡、苗、范、田四家纠缠百年的恩怨,引出了小说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关系。

历史中,李闯王的生死也是一团乱麻。至于他的财富,也只是江湖中津津乐道的传说。

《连城诀》

小说中没有没有对应历史人物,

但被所有人争得头破血流的《唐诗选辑》中所指的大宝藏,却是南北朝时梁元帝所藏。这梁元帝萧绎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子皇帝,但也是出了名的昏君。中国皇帝史上著名的悖论,大凡才艺出众的君王,往往却是昏君。譬如书画双绝的赵佶,譬如清新鼻祖李煜有一拼,譬如木匠之皇 朱由校 。萧绎生性好读书,又爱收集种种珍玩珠宝,但性格多疑残忍,为保皇位安稳不惜害死自己兄弟子侄,外交上的愚蠢又招致西魏大举来攻。兵临城下之时他却假作镇定地赋诗讲经,后来又归罪于自己‘读书太多’,将所藏十几万卷图书付之一炬,对中国文化造成的损失不亚于秦始皇焚书坑儒。

而大宝藏的传说,来源于梁元帝城破被俘后屈辱地关在军营中,为了逃出去而忽悠魏国官员说自己在皇宫埋了千斤黄金,如果能帮自己换个地方就全给你。结果人家帮他出去了,他一摊手说我就是为了跑出来才蒙你的,里面生活惨啊,况且你也不想想皇上的金子还用埋吗?这本来是一句诳语,却被金庸化为了整部小说的隐藏线索。

《天龙八部》


书中的大理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帝王家段氏的六脉神剑和一阳指威震天下。

来来来,翻一下史书。

段正明、段正淳、段誉(史载其真名为段和誉,又名段正严)的确是大理皇帝。并且段正淳没有意外身故,而是避位为僧后传位于儿子段和誉。

那么说,历史上的大理就是如此和平安乐吗?NO!

注意,关键人物是那位武功虽高但出场不多的善阐侯-高升泰。

小说里虚构了段延庆欲篡保定帝之位最后失败,事实中高升泰却篡位成功了。他废掉了皇帝段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大中’。

高升泰为何有如此能耐?因为十余年前大理权臣杨义贞弑皇帝段廉义并自立为帝,剿灭杨义贞叛军的正是高升泰,从此高家权倾朝野,甚至拥有了废立皇帝的势力。高升泰死后,或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或许是为了安定政局,嘱咐儿子还位给段家,也就是段正淳。但高氏一门始终把持着军政大权,此后大理历任相国均出自高家,直至百余年后被元朝吞并。

所以,书中武功绝顶、潇洒风流的段氏父子,其实只是高氏的皮影……

小说里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在算得上雄才大略,将大辽治理得兵精粮足。只是一出场就遭遇叛乱,数十万军马厮杀得惊天动地,最后靠萧峰智勇双全才迅速平叛。

不过这与史实相差实在太远: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四十余年,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昏庸奢靡、重用奸佞。在位期间不仅辽国百姓怨声载道,连治下的少数民族也受尽压迫,起了反叛之心。其中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数十年后亲手把这个庞大帝国送进了坟墓。

而皇太叔耶律重元和楚王耶律涅鲁古叛乱一事更是差出了十万八千里:两人确有反心,打算弑君称帝,但消息提前走漏并传到了太后与皇帝耳中。两人匆忙率四百多将士起事,与御林军交战时跑的跑、投降的投降。皇太叔逃亡后自尽,楚王被杀,叛乱迅速被平息了。

倘若真的像《天龙》中双方各派数十万大军对战,那辽国可不止是元气大伤,简直足以动摇国本。宋朝若看准机会与西夏联手,都能趁这机会灭了辽国,女真崛起也能早个几十年。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年轻时勇武过人,小说中也着重描述了这一点。后来他灭辽称帝但对宋一直很友善,甚至把打下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还给了宋朝,大概是看在好友萧峰的面子上吧。

另外,新修版中补充了萧远山在辽国担任珊军总教头并时常劝说萧太后止战爱民的旧事。但可惜的是,这么好的人却是虚构出来的。要知道当年萧太后初摄国政时,孤儿寡母,没有族人支持,只得依靠汉臣韩德让等才逐步稳固政权。倘若萧氏族内真有萧远山这么一位武功绝顶的人物,何至于有辽朝皇庭中那些诡谲风云。

至于西夏和吐蕃两国中,无论是“一品堂”众高手、闹剧般的公主选婿还是四处出洋相的宗赞王子都是虚构的了。国师鸠摩智应该是从真实人物演化而出,他的名字大有来头,一个传闻是是取两位古代高僧鸠摩罗什和金刚智的名字合并而成,另一说是‘罗什’在古龟兹语中就是‘智者’之意,所以鸠摩罗什即鸠摩智。只是小说中对古代大德鸠摩罗什出场及大部分的描写,有嫌贬低之意。小说中的鸠摩智大部分所作所为实在有负盛名,直到武功全失后才大彻大悟,成了真正的一代高僧。

《射雕英雄传》

此书几乎是汉化杜撰版的蒙古秘史,前有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后有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里面遍地都是真实历史人物,如铁木真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麾下大将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哲别;对手札木合、王罕、桑昆等等。

剧情不涉及郭靖时基本符合史实,一旦郭靖出场,历史就要为主角让位。

比如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与西征花剌子模之间相隔了十几年,但为了让郭靖参与进来,时间被压缩到了两三年之内。

西征前决定汗位继承人时的分歧也和史载一致:术赤出身有争议,察合台性格暴躁,托雷年纪太小,最后立窝阔台为下一任大汗。而术赤和察合台酒后带兵厮杀、被郭靖平定的剧情则是虚构出来加主角光环用的。

有人说郭靖的原型是元朝大将郭宝玉,实际并不然,硬要给两人找共同点的话也只有三条:

1.汉人血统,都姓郭;

2.成吉思汗麾下大将,善用兵;

3.参与了西征花剌子模之战。

除此之外,两人就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了。郭宝玉本是金国将领,后来降了蒙古,当然不会是弯弓射雕的金刀驸马,也不会降龙十八掌,在西征归途上就病逝于军中了。而且他极有政治和军事才能,曾为铁木真献上平定南朝之策;郭靖当然没有这样的战略头脑,而且就算他想得出,也绝不会让成吉思汗攻宋。

金国六王爷完颜洪烈纯属虚构,他和历史上真实的六王完颜忒邻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后者是金章宗完颜璟第六子,夭折时年仅两岁。

用来与精明强干的完颜洪烈做对比的是纨绔子弟三王完颜洪熙。此人原本叫完颜讹鲁不,是章宗的次子,比六王更惨的是还没满月就夭折了……

王重阳和全真七子都是道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只是并非武林高手而已。

周伯通也是确有其人的,全真教典籍中只用寥寥几句讲了他是宁海富户,崇拜并大力推广王重阳的学说,然而未能正式拜师,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金庸只借用了这个名字,化为小说里人见人爱的老顽童。

丘处机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清静养生、止杀爱民是史实,但时间略有不同。

整部《射雕》的时间跨度不长,全真掌教始终是丹阳子马钰。而历史上此时不仅王重阳逝世已久,全真七子中的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都已担任过掌教并先后去世,身为掌教的丘处机也已七十四岁高龄,仍然不远万里去劝说成吉思汗戒杀行善,如此悲天悯人的情怀,倒是无愧于‘真人’二字。

而丘处机辞行回乡后,成吉思汗特发圣旨问候,其情可见一斑。

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

丘神仙,您了春天走的,已经夏天了,眼目前儿天老热了,还行不?骑马颠不?这一路上捏么些好吃的,都吃了吗?到宣州、德州等地界儿,官员们来看你了吗?百姓们过得还凑合吗?您了硬硬朗朗的?哥们可是一直惦着你呢,俺不曾忘了你,你可不能忘了俺。么么哒。

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相比之下,‘南帝’一灯大师的形象就没那么高大了。历史上的大理宣宗段智兴在位 29 年,崇信佛法,整日不理国事反而大修寺庙,搞得国库空虚、民怨沸腾。与小说中不同的是,他并未避位为僧,而是在皇位上驾崩的。

《白马啸西风》

那座藏宝图中的迷宫,是唐朝时高昌国所建。

小说最后,哈萨克老人讲述了古高昌国的故事:唐朝遣使来高昌国,要他们接受汉化,高昌国想按自己的习俗过日子,不愿遵从。唐太宗愤怒之下派大将侯君集征讨高昌,攻破都城,将藏于迷宫的珍宝也一掠而空。但战败的高昌人仍然不愿接受汉人文化,说‘野鸡不能学鹰飞,小鼠不能学猫叫,你们中华汉人的东西再好,我们高昌野人也是不喜欢’,把唐太宗赏赐的衣冠、书籍、用具、佛像都扔在迷宫里,不愿再看一眼。

多么迷人的心灵之汤,只是,这与史实无关,就是为了呼应‘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 喜欢’文艺小清新的主题,从而假借历史之洞,老夫子自得其乐的编织了一小下下。

真实的高昌国虽然远在西域,却不是少数民族国家,而是汉人为主的国家。唐太宗征高昌也和‘野蛮人不服王化’无关,原因是高昌国王麴文泰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先是臣服于大唐,而后又倒向西突厥与唐为敌,从而激怒了唐太宗,这才派侯君集发兵征伐。

麴文泰起初认为与唐朝相距七千里,中间还隔着两千里的戈壁沙漠,尽可以高枕无忧。谁知侯君集实在有过人之能,率大军硬是横穿戈壁,抵达离高昌城不远的碛口,麴文泰大惊失色,竟然活活吓死。其子麴智盛匆匆即位,面对唐军的攻城车和投石器一筹莫展,很快就开城投降了。城中金银珍宝尽数被侯君集和军士们掠去,高昌从此设州立府,成了唐朝的藩镇。至于那里曾经是否有过一座神奇的迷宫,已经无人知晓了。

《鹿鼎记》

这不仅是金庸最后一部长篇,也是与历史人物结合最多的一篇,几乎将半个康熙朝的大事都卷了进去。所涉及的不仅有清廷、天地会、台湾、三藩、西藏、蒙古,甚至还有海外的俄罗斯。主角韦小宝穿插其中,时而插科打诨时而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不忍释卷。

而江湖传闻,此书影射的还是大陆建国后三十来年的野史,让这部书成为了不二的武侠丰碑之作。

全书的引子是《明史》一案,吴之荣告发、鳌拜下令严查、江南无数读书人惨遭牵连,乃是清初最著名的文字狱。而通过顾炎武、黄宗羲、吕留良三位大儒的口述,引出了两个人,一个是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另一个是大力将军吴六奇。

吴六奇沦落街头时曾受名士查继佐(字伊璜)之恩,日后发达并身居高官,又在《明史》案中救了查继佐。这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并不是金庸原创,早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就已记述过(不过名字叫做‘吴六一’),而查继佐是金庸祖上先辈。引入这个故事一是为了增加剧情的趣味性,二也是为纪念先人。

不过,历史上的吴六奇除了救人报恩一事之外,并不算多么正义的人物,主要原因是他身为明朝总兵却率部降清,并在清朝身居要职。而故事中的吴六奇是个慷慨豪迈的奇男子,暗地里反清复明,结交仁人志士,还做了天地会红旗香主,只可惜最后身遭暗害。

而那个告密小人吴之荣,史载他死于疟疾。书中安排韦小宝带他去庄家灵堂后活活吓死,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吧。

鳌拜身为辅政大臣,在索尼死后大权独揽,又擅杀苏克萨哈、在朝中跋扈嚣张甚至连皇上都不放在眼里,最后终于被长大成人的康熙帝亲率一群习武的少年人擒获,这是百分之百的史实。但里面加了个韦小宝,戏剧化与惊险程度大增。

顺治偏宠董鄂妃、在她死后心灰意冷乃至剃度一事也是史实。而且师傅正是那个玉林禅师、连自己的法名都叫行痴——这些都和书中一致。但不同的是玉林深明世务,力劝皇帝虽可以学佛法、但身为天子不能真的出家为僧。顺治只好重新蓄发,但精神支柱垮掉的他不久就驾崩了,并没有跑到五台山去出家。

‘永不加赋’是康熙后期的经济政策,也是国家政局安定后为了体恤民生而采取的措施。倘若在三藩未平、外患未除的情况下就这么搞,那简直是在开玩笑,属于自断手臂了。而且顺治的施政水平和他儿子天差地远,自己都未必能想出这四个字来。

书中有三个整日吃闲饭、拍马屁、贪钱财的官员:明珠、索额图、康亲王,之所以塑造成这样,那完全是为了趣味性以及衬托韦小宝了。

历史上的纳兰明珠是康熙朝中重臣,可不是那个唯唯诺诺、为人圆滑之极的马屁精。力排众议撤三藩、支持施琅的攻台计划都是他的功绩,不过全被揽到了韦小宝头上……

索额图则是扳倒鳌拜的功臣,平定三藩时也出了不少力气,而最大的功劳则是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东北中俄疆界。这些功劳也归了韦小宝,他自己成了远远躲开战场的胆小鬼……

康亲王杰书更是一代名将,在三藩叛乱时临危受命,平定了耿精忠,而后进军福建,收复厦门、金门等地,把郑经赶回了台湾。这回总算没让韦小宝抢走,可他在书中也变成了个整日饮酒作乐的寻常王爷……

建宁公主嫁吴应熊确有其事,但韦小宝无论如何都没法赶上。因为真正的建宁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姑姑,比康熙大十三岁……她嫁给吴应熊时是顺治十年,第二年康熙才出生。

既然担任赐婚使一事不存在,那韦小宝在云南的种种见闻也都并不是实情了。日后三藩叛乱、吴三桂称帝后不久死亡等等均是史实,但此时韦小宝被软禁在通吃岛,没法参战,内心甚感遗憾。

正史中陈圆圆没有和李自成怎样,因为抢走她的是李手下大将刘宗敏。清兵入关后陈圆圆又被吴三桂抢了回来,并随他一起去了云南。至于结局如何,有人说是病死了,有人说她不愿和吴三桂的其他姬妾争宠而出家了,道号寂静,吴三桂叛乱被平后不知所踪。小说里选了后一种解释,其中她最大的功劳大概就是生了个女儿阿珂,顺便引出了九难师太等一系列剧情。

当然,如果有‘百胜刀王’胡逸之时刻随侍在侧,那陈圆圆也能安度晚年了吧。

清初著名的河西四汉将:张勇、赵良栋、孙思克、王进宝,在小说中都成了韦小宝的结义兄弟。

赵良栋一出场时只是个不起眼的大胡子武官,因为不拍韦小宝马屁而留下了深刻印象。历史上赵良栋的性格也确实是耿直不阿,但人家并非默默无闻之辈,康熙初年已经升任总兵,正二品,也就是说韦爵爷视察天津驻军时如果他在场,那必然是总负责人,怎会连名字都记不住……

书中张勇、孙思克、王进宝是在吴应熊府中与韦小宝见面的,而且除了张勇是云南提督之外,孙、王都只是副将。这也与史实不同,张勇此时已调任甘肃提督十余年,后两人也是他麾下总兵,哪里还会受吴三桂节制?

不过这四人在平三藩之乱时都屡立战功,加官进爵倒是真的。另有一件轶事:张勇曾受过箭伤,走路不便,经常坐在轿里指挥战斗;书中改为被神拳无敌归辛树一掌击伤。

居然连这种细节都搬过来了,令人叹服。

葛尔丹王子和桑结喇嘛即是历史上的噶尔丹和桑结嘉措,一个在蒙古夺了准噶尔汗位后意欲入侵大清,另一个隐匿五世达赖圆寂的消息,假借其名号令青藏地区。而且两人勾结也是实情,互相为对方的野心造势。

多年之后噶尔丹被康熙亲征所灭,桑结的种种阴谋也已败露。此时的桑结连忙推出一个傀儡作为六世达赖,即传奇诗人仓央嘉措。但这并没能挽救他的失势,不久后桑结就在西藏各势力内斗中被和硕特汗王拉藏所杀。

三藩叛乱时康熙为免外患,容忍了两人的种种跋扈行为并各加封赏。小说中则把这部分功劳也归于韦小宝从中调停顺便又结拜了两个兄弟……

郑家在台湾的内斗,如冯锡范、刘国轩支持次子郑克塽、排挤陈永华等事均为史实。陈永华无论用兵还是施政都是一把好手,屯田垦荒、兴办教育,大受台湾军民爱戴。只因郑经长子郑克臧是他的女婿,逃不开郑家内斗的漩涡,后来忧闷而死。此时郑克塽才 11 岁,当然不会是凶手。

施琅与郑家的矛盾以及后来攻占并治理台湾之事和历史一致,唯独受韦小宝提拔以及帮忙代管台湾一段是小说剧情。施琅在历史上的评价十分两极化,从国家统一角度他有大功,而从民族角度来讲则是汉奸。书中借韦小宝之口连损带讽,把他的气焰打消了不少,去了台湾之后又把董国太的塑像推倒,换上陈永华的,算是小宝为师父最后出了两口恶气吧。

天地会是清朝真实存在过的组织,又名洪门。但民间说法不一,康熙、雍正、乾隆甚至咸丰年间才成立的都有,不过如今研究者大多认为成立于康熙十三年。天地会‘五祖’有的说是南少林僧人,有的说是抗清将领。‘万云龙’有人说是郑成功,也有人说是乾隆年间某人化名。大部分传说中都有陈近南其人的存在,许多人认为陈近南即陈永华的化名,用于在内地组织抗清复明。

本书中所采用的故事背景中,陈近南任总舵主,万云龙即是国姓爷郑成功,而传说‘五祖’中的马超兴、蔡德忠、方大洪等人,也被拿来当了香主。但看天地会这个发展规模,肯定不是康熙十三年才成立的,因为鳌拜被扳倒是康熙八年的事,所以天地会可能早在顺治年间就有了。

与韦小宝有过一段露水姻缘的罗刹长公主、风流美艳的苏菲亚,其实就是俄罗斯历史上发动宫廷政变的索菲娅摄政女王,也是著名的彼得大帝的姐姐。当然,历史上的公主完全谈不上漂亮,而是满脸横肉、凶狠狡诈,她用不着韦小宝拿中国的政变史来教育,自己就会挑唆火枪营士兵哗变,在皇宫中大肆屠杀,这才当上了摄政女王。日后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从种种贪婪狡猾的伎俩中也可见一斑。

清初,南怀仁、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在国内传教并引入了西方的科学、天文、历法等知识。然而被专权的鳌拜以妖言惑众、历法荒谬的罪名逮捕并准备处斩,幸好此时出现了彗星、地震等灾祸,又得孝庄太后特赦,这才免于一死。而康熙扳倒鳌拜后旋即为他们平反,后来南怀仁负责钦天监,为康熙启蒙了科学知识,还造出了不少红衣大炮,为朝廷平叛定边颇有贡献。

可惜汤若望年迈,早已不堪折辱而病死在狱中。所以小说中南、汤两人一同教授康熙的剧情只能是种幻想了。

纵观整本《鹿鼎记》,引用了大量史实,并且适当地调整了一些事件的时间地点,尽可能让韦小宝能参与其中。而最后发生大量军事行动如平三藩、攻台湾时,索性将韦小宝先放逐到俄罗斯一年,又在通吃岛上过了几年太平日子。最后又调他出来签订尼布楚条约——剧情安排相当巧妙,把江湖与朝堂、真实与幻想融合得天衣无缝,宛然一幅奇趣的历史画卷。

《笑傲江湖》

本书虽无对应历史大事记及人物,但那种对闲云生活的向往,那种人非人,名与利,正与邪的笔墨,读来让人感叹万千。全书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苗寨风情,大山情怀,让人大开眼界。

若说与史相关,便是介绍了苗寨名闻遐迩的蛊术与驱蛇手段。

《书剑恩仇录》

清朝两线作战,一是外部战场,对手是回部;另一个是内部战场,对手是红花会。

红花会是完全的原创,借鉴了一些天地会的元素。(如天地会的标志红花亭,被金庸借来一劈两半,化为红花会的前任总舵主于万亭)

而回部和清军的战争正是乾隆年间有名的“大小和卓之乱”,中学历史课上都教过。

回部首领老英雄木卓伦的原型即是小和卓,本名叫霍集占。所以金庸才给他的一双儿女起名霍阿伊和霍青桐。

书中所写的兆惠将军征回部,在黑水河被围困三月,次年援军抵达并里应外合大破回军这些均属史实。唯一的不同在于小说情节里木卓伦父子战死,而史载大小和卓西逃后还有很多后续,看来是为了剧情需要而砍掉了。

这里不得不提一件重口味的事情:史载霍集占原有一位妻子法蒂玛,但由于她的家族与霍集占家族不和而被抛弃。清军平定回部后,被俘的法蒂玛作为大小和卓的家眷被解送北京并入宫,后来被封为容妃。

这位容妃,就是日后民间传说中的香妃,也就是《书剑》中的香香公主。

倘若把史实和小说结合起来,那么同时爱上陈家洛的并不是姐妹二人,而是母女……

嗯咳,大家先不要遐想了,历史上的容妃和乾隆恩爱二十余年,既没有怀恨也没有刺杀,更没有多出一个陈家洛在中间插足。

顺便提一下陈家洛带着母女……姐妹两人在沙漠中发现的那座玉山与古城,原型正是历史上著名的楼兰古城。当然,楼兰城中并没有什么通体雪白的玉山,但古城位于罗布泊复杂多变的雅丹地貌中,地磁强烈,指南针都会失灵,所以书中所讲的迷宫与吸走兵器的磁山还是有些根据的。

书中乾隆的身世之谜源于清朝各地都流传过的著名民间传说:雍正无子,用自己的公主偷换了某某家的孩子,就是日后的乾隆(某某的身份在各版本里均有不同)。

一种说法认为,这些流言最初应该是各反清团体所散布,用于涣散对面的军心:你们的皇帝其实是汉人,那你们的血脉就断了,江山也坐不牢啦!

金庸依据自己家乡的传说,将乾隆设定为阁老陈世倌之子,和陈家洛是同胞兄弟。

此书中的福康安又和《飞狐外传》中的形象大相径庭,变成了一纨绔子弟。清代,说其是乾隆私生子之说也一直十分流行,主要是因为乾隆对他超乎寻常的宠信,让不少人起了疑心。事实上乾隆是福康安的姑父,从小就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侄子,召他入宫学习,长大后又让他带着精兵良将屡立战功,如果不是四十多岁就去世,不定又是一个王。

当然,福康安自持受娇宠,也有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引起了朝中无数人的不满。传出这种流言,估摸着有一多半儿也是出于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泄愤:别看你平日闹得欢,只怕将来拉清单。

《神雕侠侣》


与历史人物的交集主要就是两次襄阳大战,还有以‘正面人物里的反派’形式出场的全真教。

先说全真教。《射雕》里基本只写了全真七子,而且一多半笔墨在丘处机身上,而本作则补完了王重阳年轻时的抗金旧事和一段情史,也描写了不少第三代人物。

不过,无论王重阳还是全真教,都和史实出入很大。

因为王重阳不仅从未抗金,而且还在金国担任过武官;所谓“活死人墓”也不是义军的基地,而是他避世清修时居住的一个洞穴。

全真教并不与朝廷作对。王处一曾入金国皇宫讲道;丘处机西游拜访过成吉思汗后,元朝初期全真教一直受朝廷尊崇,直到后来忽必烈信佛才受到严重打击。

金庸为了避免‘毁谤历史人物’的指责,笔下的全真教众可以是有缺陷的(如丘处机脾气急躁、孙不二气量狭小),但不能是坏人。需要坏人时就虚构一个出来,比如投降蒙古的赵志敬,以及奸污小龙女的甄志丙(旧版用了真实存在的尹志平,新修版则造了这个新人物)。

历史上宋元确实有过两次襄阳大战,却和小说中完全不同。

第一次襄阳大战的统帅根本不是忽必烈,而是窝阔台的三子阔出。忽必烈攻襄阳的剧情是虚构的。

第二次则是将历史上重庆合州的钓鱼城之战移花接木到了襄阳。钓鱼城是蒙古攻南宋最惨烈的一战,蒙古军队在坚城险道和南宋军民一心的抵抗之下损失士兵数以万计、大将无数、最后连先锋主帅甚至大汗蒙哥都命丧城下,只得退兵。日后由于忽必烈等人争汗位而无暇南侵,宋朝又得保数十年平安——这里的史实是和小说一致的,只是战场改为了襄阳。而且蒙哥的死因在各史书中各有不同,有的说是患病而亡,有的说中了箭伤或被炮火所伤,还有说是中了飞石。金庸选取了最后一种解释,让杨过掷出飞石打死蒙古大汗,成了民族英雄。

二十年后,蒙古人再临钓鱼城,血战之下终于迫得守将开城投降。书中郭靖黄蓉力守襄阳最后战死,恐怕是读者不愿接受他们两人投降的命运,而宁愿死得更为轰轰烈烈吧。

去年,国家重点戏剧类基金也扶持了这个钓鱼城一把,更离奇的将蒙古大汗从屠城变成了爱民。正是人嘴两张皮,正反都使得,滋能扎着银子,谁也不必顾全(脸面)这个!

《侠客行》

无对应历史大事记及人物。但其内核,就如同是一个巨长的名诗解读一般,李白的 《侠客行》。

《倚天屠龙记》

历史的交集甚多,单是元末明初这一段混乱时期的出场名人就不计其数。其实中国历史上此款的传说书籍不少,《三国》是;《水浒》是;《隋唐》是;《薛刚反唐》是;《大明英烈传》也是。

明教方面,太祖朱元璋以及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花云等一干开国元勋以及韩山童、韩林儿等义军头领都曾是张无忌的旧识或部下,但这几位名气太大,不好自由发挥,所以也没安排什么武侠戏份。

陈友谅的情况也差不多,不过小说中的故事发生时他还年轻,可以安排一些篡位丐帮、挟持少林之类的剧情,失败后就逃走并保持和正史一致去了。

五散人的功夫则厉害得多,而且其中四位也都是见于史书的真实人物:

彭莹玉最为有名,他先率徒弟周子旺造反(常遇春初次出场时就是周的部下),失败后又联合徐寿辉等起事并建立‘天完’政权,可惜日后战败身死;

铁冠道人张中曾辅佐朱元璋大破陈友谅,据说他精通易理,能算出大明江山命运。而后功成身退,不知所踪;

周颠人如其名,是个疯疯癫癫、蓬头赤足、非僧非道的怪人。但史载他多次为朱元璋做出神奇的预言,助他取得江山,而后不辞而别。朱元璋十分怀念这位半仙,洪武二十六年时亲笔撰写了一篇《周颠仙传》来纪念他。(张中和周颠的事迹都载于《明史·方伎列传》,两人的位置甚至排在张三丰之前)

刘伯温留垂青史,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脸熟。要是早颠儿了,估计名头不会超过上面二位。

冷谦则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道士,善于养生、音律、书法、绘画。他的事迹曾被许多书籍记载,而且侧重各不相同,可见此人学识之渊博。最权威的是《明史·乐志》记载他为宫中太常司校订音律,大概相当于如今的中央音乐学院系主任这位置。另外他道号龙阳子,这让五散人的兄弟情变得十分可疑……

最后的布袋和尚说不得虽是虚构,但也有原型,即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契此。也是个疯疯癫癫的游方和尚,整日笑嘻嘻地袒胸露怀,身背一个大布袋,圆寂后被人认为是弥勒佛的化身。如今庙中的弥勒佛形象就是当年照着布袋和尚所塑的。

历史上对张三丰的种种神奇记载分歧很大,版本不一。有的说他是北宋人,有的说是元末明初,连明中晚期甚至清初也有关于他的事迹流传。小说中的张三丰比较接近《明史》的记录:原名君宝,身材魁伟、环眼大耳、邋里邋遢。而且借民间传说将他设定为武当派创始人与太极拳发明人。

武当七侠生平事迹不详,只有姓名流传,除了六侠殷利亨改为殷梨亭之外,其余六人都沿用原名。其中唯独张松溪见于古籍记载:他本是明代嘉靖年间著名内家拳师,自称拳法传承自张三丰,而这个张三丰据传是北宋徽宗年间人……金庸直接把他拉前了一百多年,成了张三丰亲授的四弟子。

小说中对明教历史和教义的描述,大都出于吴晗的《明教与大明帝国》,金庸也承认小说中许多灵感来自吴先生此篇考证,甚至直接引用其中史料,仿佛真的将武侠融入了历史。

小说中元末各地起义军均以明教总舵为领导核心与精神领袖,不过实际的明教虽然的确在反元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意识形态对抗中,起到了作用,但就其真正的能力而言,汉化版的明教(摩尼教)早已分散在各地成为独立的,变异的教派,波斯总教更是灭亡于数百年前,怎能大举遣使来中土寻找圣女呢?

各起义军则只在初期以宗教作为凝聚人心的口号,所建立的政权也不是宗教国家。不过类似书中的情况倒是曾发生过:宋代方腊就是政教合一的风格,从大王到军士均严格遵守教义,很像今天伊斯兰国家一般,难怪会令杨逍和张无忌十分神往了。

波斯总教流传的圣火令武功源自‘山中老人’霍山,历史上中亚著名刺客组织阿萨辛派的首领,全名叫拉希德丁·锡南·伊本·萨勒曼·伊本·穆罕默德·阿布·哈桑·巴士里,霍山即为哈桑的另一译法。在《倚天》中仅作为背景人物出现,想多了解的话不妨去玩一下游戏大作《刺客信条》。

而蒙古朝廷方面出场的主要就是帖木儿家族(金庸写书时特意将常用的‘帖木儿’改译为‘特穆尔’,既贴边儿又有创造性,一般写小说的都会玩这手)。

父亲察罕帖木儿,历史上确实是朝廷重臣,也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大将。但他并没有被封汝阳王,而是遭刺杀后朝廷追封颍川王,真正的汝阳王是一并被追封的他父亲阿鲁温……

儿子王保保可是元末的名将,连死对头朱元璋、徐达都佩服不已。但他并非察罕的亲生儿子,而是外甥,且有汉人血统,后来过继给察罕。王保保才是本名,扩廓帖木儿是后改的名字。

女儿赵敏,书中这位人见人爱、聪明美貌的郡主却是虚构的。察罕并没有女儿,王保保倒有个亲生妹妹,史书也没记下名字。王氏妹妹后来被朱元璋强行许配给了他的儿子秦王朱樉,想必是为了向王保保示好招降。但王保保至死未降,朱樉死后,或许是朝廷认为王氏已经无用,或许是她自己心灰意冷,竟然随夫殉葬,令人扼腕不已。

《碧血剑》

背景是明末,袁崇焕被杀、李自成进京、崇祯上吊、皇太极入关这些史实自然不必提了。

但主角袁承志的身份纯属虚构。因为袁崇焕唯一的遗腹子是袁文弼,后来从军宁古塔,其子孙入了满籍。清末名将富明阿、寿山均为其后裔,寿山之女寿懿还嫁给张作霖当了五姨太。

袁崇焕旧部‘山宗’(二字相叠即为‘崇’)誓为督师报仇这段是全书的引子,不过‘山宗’的存在则完全是小说家言。后来新修版中袁承志成立‘金蛇营’并归属闯王帐下一事也是虚构的。

多尔衮与孝庄通奸、被皇太极撞破后弑兄摄政这段剧情被无数野史津津乐道,单是电视剧里就出现过几十上百次,此处不再赘述。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纵容手下抢掠、害得民不聊生的行为在许多史料中都有详细记载。唯独陈圆圆不关他事,而是他手下刘宗敏干的。

吴三桂原本打算降李,却‘冲冠一怒为红颜’降了清朝,原因很多。最主要一条是吴三桂父亲及全家被李自成手下拷打劫掠,加之听闻北京城的惨状后,深深觉得难在李自成手下安身。至于爱妾被抢,只能算原因之一。

崇祯砍断长平公主一臂确有其事。而公主虽然未死,其命运也很悲惨。明亡后上表要求出家为尼,多尔衮为笼络人心,硬是将她嫁给崇祯生前所选的驸马周世显。婚后一年多,年仅十七的公主就郁郁而终,自然也没有什么独臂神尼的后续了。

说句题外话,那个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温家堡在小说中并没出现过。虽然人家是姓温,但江湖上正式的称呼是‘石梁派’(新修版改为‘棋仙派’),也没有什么堡,只是一所大宅子而已……

《鸳鸯刀》

没有对应的历史大事记及相关人物。

这部书总共不过三万七、八千字,故事也很俗套。但这部书却有一个特色,就是诙谐幽默。且对江湖小节着墨生色。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武侠版的精简《江湖丛谈》。

0

阅读 评论 收藏 禁止转载 喜欢 打印 举报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的观点或立场。

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