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为何不科举?甲午一战给答案

(2017-03-31 07:16:45)
标签:

科举

八股

日本

明朝

文化

分类: 电视系列2《东林沉浮》
本人电视系列讲座《东林沉浮》全本选读7
日本为何不科举?甲午一战给答案
中国的科举制,日本曾经顶礼膜拜,以为“最先进的选拔干部制度”。在黑暗的中世纪,科举制可谓世界政治迈向“三公”(公开公平公正)的伟大创举。效仿中国科举制,日本曾于公元701年颁布《大宝律令》,搞了“贡举”,从形式到内容与唐朝科举几乎无异。
然而,与中国科举长达1300年寿命不同,日本的“贡举”很短命,寿命只是中国科举零头,满打满算,三百年。在中国南宋灭亡、全境被蒙古征服之前就不搞了。尤其到了明朝,科举甚至不再为日本研论,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科举自诞生起,就有两个先天问题。
一是主考官问题,二是考试内容问题。
众所周知,就完善的文官制度而言,中国首创科举制,但这只是解决了普通官员选拔问题,“最大的官”及“主考官”问题并没有解决。在“最大的主考官”——皇帝,天马行空的情况下,科举考试左右不了特权皇族的沉浮,而保证的只是平民阶层入仕的相对公平。
科举制比起没有“准考证”、公平竞争形式都没有的贵族政治世袭制来,是进步。所以能在中国延续1300余年寿命,但在“强盗”(明唐甄《潜书》语:自秦以来,凡为帝王皆贼也)主考的情况下,它毕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最大公平。
这是第一个问题,最大的主考官不是考出来的,也不是选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生出来的,科举考出来的不是国家主人,而是主人的侍从。
第二个问题就是考试内容,考出什么样的人才。
科举因这项制度自诞生以来,就有一个考试范围问题。考什么?
与今天的高考比较起来,科举虽然所过关口甚多,但科目比较单一,就是语文,且是语文中的单项——作文。在唐宋时代,虽然作文命题,也多以儒学为主,但毕竟在体裁和范围上没有圈死,考生们有一定的思考创造空间。然而到了明朝,固定八股文形式,考试内容圈定四书五经,且以儒教保守理学为标准答案,如是,考生学子们就成了四书五经的复读机,为“存天理灭人欲”之程朱代言,毫无自己的独立思想空间,这就基本扼杀了他们的思想个性。试想,一个没有思想和个性的人才,算是哪路人才?
终明一代,官员极其守旧。他们只是墨守成规而不敢有任何逾越;同时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更不愿做任何革新。所以,保守就成为近代中国政治克服不了的共性。
十七世纪,当西方文艺复兴开花结果之时,东方保守的华夏大明王朝失去了创造力和战斗力,再次被“鞑虏”轻易征服。入关的女真奴隶主对没落的封建科举制度颇感兴趣,以为这是驾驭汉民族文人士大夫的最好工具,因而承袭明制,大兴八股取士。
但是,清朝的科场,培养出了什么人才呢?竞争来临,一试便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前,以翁同龢为首的科场英雄(翁是咸丰六年即公元1856年丙辰科状元)对日本也进行了评估,翁同龢还写出《倭事杂记》。积极主张对日作战,而且应该早战速战,认为凭大清之力可以一举扫平日本舰。
战争的结果,说明科场英雄们对于中日战争的认识相当肤浅。
甲午战争尾声时,大清国败局已定。日本海军围攻刘公岛,海军统帅伊东佑亨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劝降书,一语道出了中国科举人才不能救国的根本原因:
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zhuo。文艺乃为显荣之梯阶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复能行于今日乎?
伊东佑亨这封信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伊东佑亨说,大清国之所以今天败给我们,不是君臣某一个人的罪过,而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结果。你们招揽人才必经过考试,而科举考试考的是什么呢,作文,文艺。当文艺成为升官晋级的台阶,那么这种才华这种人物救国实用吗?今天中国,如果不去旧迎新,在政治上革新图变,可能屹立于世界强林吗?
常言道,旁观者者清,而有时对手看对手更清。伊东佑亨一语道破中国在近代蒙受耻辱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所选拔的人才,不是不学无术的流氓混混,就是坐而论道的文艺青年!
关于八股儒士不能救世的原因,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在他的著作《文明论概略》《劝学篇》里说得通透——
世上的事物千千万万,教师不可能将它们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发展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所谓能力,即研究和处理事物的能力。而能力不是单一的,它包括记忆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这些是独立的人与独立的国家最需要的有用东西,而落伍的儒学是提供不了的、无用的。
中国科举制在没有比较、没有制度竞争的情况下延续了千年。但是,世界迈向近代,已渐次进入伟大的科学启蒙时代,只靠道德学说、诗词歌赋立世的科场人才,面对思想暴风、坚船利炮,情何以堪?!

0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的观点或立场。

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公司 版权所有